首页 综合 > 正文

情绪的分类及其特点(情绪的分类)

大家好,小甜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情绪的分类及其特点,情绪的分类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人类有几百种情绪,此外还有很多混合、变种、突变以及具有细微差异的“近亲”。

2、情绪的微妙之处已经大大超越了人类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

3、情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可以进行有效疏导、有效管理、适度控制。

4、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5、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也没有必要消灭,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

6、 按照情绪状态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7、情绪状态划分来源于情绪维度理论,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8、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9、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10、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11、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12、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其三维模式图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13、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14、 顶部是八种最强烈的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次递减的情绪,如厌恶、厌烦,哀伤、忧郁。

15、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16、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17、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复杂度。

18、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的划分可将情绪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1) 心境。

19、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

20、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21、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而不 愉快的心境让人萎靡不振 ,, 感知和思维麻木 , 多疑,看到的、听到 的全都是不如意、不顺心的事物。

22、(2) 激情。

23、激情是一种猛烈、迅疾和短暂的情绪 , 类似于平时说的激动。

24、激情是由某个事件或原因引起的当场发作 , 情绪表现猛烈,但持续的时间不长 , 并且牵涉的面不广。

25、激情通过激 烈的言语爆发出来 , 是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 , 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看 , 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平衡有益 , 但过激的情绪也会使当时的失衡产生可能的危险。

26、特别是当激情表现为惊恐、狂怒而又爆发不出来的时候 , 全身发抖、手脚冰凉、小便失禁、浑身瘫软 , 那就得赶快送医院了。

27、(3) 应激。

28、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29、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原。

30、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1、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32、指各种过强的不良刺激,以及对它们的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33、应激反应指所有对生物系统导致损耗的非特异性生理、心理反应的总和。

34、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35、 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

36、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37、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38、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39、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40、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41、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42、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43、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44、『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

45、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46、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47、『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执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48、情绪与下丘脑感受具有先天遗传的个人倾向,影响及情绪、嗜好、美感、欲望、动机等。

49、参与感受活动的结构众多,有大脑边缘叶的扣带回、海马结构、梨状叶和隔区等,有丘脑前核、背内侧核等,有下丘脑的众多核群以及杏仁核等。

50、下丘脑除了具有样本分析产出功能,还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51、来自于大脑边缘叶的样本激活下丘脑或杏仁核,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发放到丘脑前核产生感受,还可以通过分泌激素影响意识以及靶器官。

52、不是所有的样本都能激活下丘脑产生感受,能够激活下丘脑的样本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

53、当大脑分析产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样本后,通过大脑边缘叶的传出纤维发放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析产出感受样本,通过乳头丘脑束发送到丘脑前核,激活丘脑前核合成丘觉,再通过丘脑间的纤维联系发放到背内侧核,产生感受,产生对人和事物的喜好、嗜好、偏爱、欲望、美感、动机以及愉悦和恐惧、兴奋与沮丧等。

54、下丘脑分析样本的方式与大脑、纹状体、小脑不同,大脑、纹状体、小脑参照分析的模型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的,而下丘脑的参照模型是遗传的,即我们一出生后,感受是按照固有的方式分析产出的,因此,我们的感受主要是天生的,当然,也会受到后天环境的一定影响而发生改变,但不会发生本质的扭转。

55、感受是动力之源。

56、感受是人的力量来源,人的一切行为活动或者是外来压力的驱动,都是受个人感受的驱动。

57、感受主要由遗传决定,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嗜好、偏爱都是不一样的。

58、感受和理性(如觉察和认识)由不同的脑独立产生,相互作用又相互斗争,感受与理性经常是矛盾的,二者相互斗争,互不相让,形成我们常说的矛盾心理。

59、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理性制约,但在感受强度过大或额叶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导致理性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感受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发生精神和行为异常。

60、产生感受的下丘脑,虽然通过遗传获得了分析模型,不需要通过存储建立分析模型,但可能参与了其他信息的存储功能,特别是大脑边缘叶承担了其他信息的记录存储任务,完成更加重要的记忆功能。

61、情绪与内分泌保罗·克莱因金尼和安妮·克莱因金尼综合了以前界定的主要成分,提出了一个定义:情绪是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62、为支持这一定义,他们提出了以下要点:1)情绪能够产生情感体验,如快乐与否。

63、2)情绪能够激发人们的认知解释,如将情绪归因于自身或环境。

64、3)情绪能引发一系列的体内调节,如心率加快。

65、4)情绪常引起表情行为(笑或哭)、目标指向行为(助人或逃避)和适应性行为(远离危及生存的潜在威胁)。

66、这一定义表明,情绪产生于生物、习得和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

67、情绪与肠胃菌群现代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的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68、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69、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70、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71、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

72、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73、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

74、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75、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76、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77、』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

78、『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79、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

80、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

81、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82、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83、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8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85、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86、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87、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88、『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9、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90、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91、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92、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93、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94、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95、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

96、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97、当人们体验到消极情绪时,免疫系统功能会减弱;而当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免疫功能会增强(Salovey, Rothman, Detweiler, & Steward, 2000)。

98、情绪常产生于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和反应方式 (如果按照情绪ABC理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即B,人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即C——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99、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100、研究者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情绪的研究离不开动机,而动机的研究也离不开情绪(Frijda, 1988; Lazarus, 1991)。

101、但之前并非如此,在20世纪30-40年代,动机是以需要来界定的。

102、那时的研究者认为,需要能为行为提供动力、能量、方向和维持性。

103、他们完全不考虑情绪的作用。

104、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动机被看作是由驱力的存在引起的。

105、早期的动机理论认为,驱力为行为提供动力,学习为行为提供方向(Hull, 1943)。

106、驱力论者认为,情绪是动机的副产品,而不是动机的组成部分。

107、如:伯利恩(1960)认为,动机是最佳唤醒驱力,情绪是满足这一驱力的副产品。

108、根据驱力理论,行为的维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

109、如根据阿姆泽尔(1958,1972)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行为的维持性是由与挫折相联的刺激的对抗性条件作用引起的。

110、这里的挫折是一个完全限定的情绪概念,主要是指未能获得奖赏所引发的情绪。

111、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及7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动机。

112、动机和需要是理论的核心,“需要”的内涵则与20世纪30-40年代完全不同。

113、需要只是引发行为的倾向,目标和威胁才是行为的原因:目标是积极的诱因,而威胁是消极的诱因。

114、虽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以目标来解释动机的理论较具影响。

115、但对于很多理论家而言,尽管目标和威胁能够直接引发行为,但不足以维持长期行为。

116、在对长期行为的研究表明,区分人们行为的维持性的,是情绪。

117、那些在面临威胁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人会维持原有行为,而那些悲观和自我怀疑的人常会放弃自己的目标(Seligman, 1990)。

118、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当代理论家都认为情绪在动机中具有重要作用。

119、这使得这些心理学家开始重视情绪的自我调节。

120、如班杜拉(1991)指出,“天资和它(情绪)的发挥一样重要”。

121、他认为,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调控自我怀疑(Bandura, 1997)。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