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甜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和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3、《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
5、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6、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7、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8、“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9、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10、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
11、“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1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3、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14、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6、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
17、“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18、“空”消除。
19、形容词用作动词。
20、“使……空”。
21、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2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
23、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24、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25、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
26、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27、译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
28、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
29、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
30、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3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33、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34、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35、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36、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37、〖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38、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39、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40、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41、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42、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43、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44、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45、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46、“闻道”,表示惊惜。
47、“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48、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49、后两句抒情。
50、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51、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5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53、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54、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